01064921678    greenuse@greenuse.com.cn

18612272414

十二大行业联合解读“十四五”规划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_1661363836.bj.wezhan.cn    十二大行业联合解读“十四五”规划

01宏观观点

“十四五”规划,中国制造业强国之路

一、“十四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或达5.5%,2021-2035年GDP或翻一番

第一,关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明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明确GDP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第二,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可以用OECD国家平均水平近似代替。如果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近似于达到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经济当局存在使用OECD国家平均水平,代表发达国家水平的先例,例如,2019年3月23日,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均GDP只有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3%左右。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亦在会上表示,2018年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达到19657亿元,已经达到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三,2035年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上需要中国在2020年GDP基础上翻一番。如果中国计划用15年的时间,将GDP翻一番,倒推这期间的GDP平均增速,应该在4.73%左右。如此一来,“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规划的平均增速,或应逐级下行,分别是5.5%左右,5%左右和4.5%左右。

二、创新引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一,“十四五”规划强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未来五年,国家将着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第二,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明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和深地深海等七大攻关前沿领域,推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第三,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另一方面,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

三、加快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

第一,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目标提高2.2个百分点,达到10%。

第二,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

第三,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一方面,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另一方面,以数字化助推政府管理服务、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

四、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5%。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提高到65%。

第二,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第三,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发挥住房税收调节作用,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

五、锚定2060碳中和,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第一,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

第二,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第三,“十四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

02

策略团队观点

规划覆盖面更加广泛,经济目标从增速转为质量。相较于“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整体上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与安全保障五个板块,其中安全保障板块为新增加的板块,尤其是其中的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是最新提出的板块。整体而言,“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经济指标整体从简,并且没有明确经济增速的要求,而是提出经济增速要“保持在合理区间”,体现出了在未来,对于经济增速的要求将逐步转为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

增加研发投入,关注创新驱动。在“十四五”规划中,对于创新驱动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包括对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占经济的比重等各方面都有更加明确的目标,这也充分说明了政府对于相关领域的重视,未来相应行业可能会具有更加明确落地的政策支持以及更进一步的发展。

产业关注三大领域。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认为产业端有三大领域值得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内循环。科技创新领域是规划中整体要求最为切实的领域之一,并且重点提出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预计这些产业将成为接下来政策支持的重点,也有望在未来几年中获得长足的发展。此外,数字经济也是创新领域提出的重点方向之一,并且有更加明确的目标。绿色经济与碳中和同样是规划中重点提及的内容,在“十四五”规划的第十一篇中有专门的论述,预计新能源领域(风电、光伏)、碳排放与碳交易领域以及传统工业领域环保与低碳转型方向将值的重点关注。此外,政策也进一步明确了要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进一步鼓励居民消费、提升消费质量。预计实物消费领域(例如家电、消费电子、纺服轻工)以及虚拟消费领域(传媒、互联网)等方向都将是政策支持的重点。

03

石化化工团队观点

1、切实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纲要要点:(1) 提升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中,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安全保障指标被纳入其中。纲要指出,至2025年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要大于46亿吨标准煤。此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石化能源生产能力之和。

(2)加强油气运储能力,推进管网和储气库建设:纲要指出,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新建中俄东线境内段、川气东送二线等油气管道。建设石油储备重大工程。加快中原文23、辽河储气库群等地下储气库建设。

评述:能源安全成为我国重要战略目标,油服等能源开发企业或将受益。纲要指出,“我国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承担战略功能的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为支撑,切实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我国将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我国将以2025年为时限,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非石化能源生产能力。我国能源的开发与开采将成为关键,石化产业上游的石油开采及石油服务公司或将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目标,2019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相继制定“七年行动方案”。另外,上游能源开发相关企业在能源相关项目建设和资源勘探等方面的资本开支将增加。中国海油在此前公布的2021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中表示,2021年资本支出将上调至900-1000亿元。在此轮资本投入与产能扩张中,油服企业或将受益。
储气库和管网建设的推进或将促进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运输效率。纲要指出,“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要推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打开贸易新通道”。石油管道的建设不仅将打开国内石油运输通道,提升石油运输效益,也将打开国际石油运输通道,增强石油贸易。石油运输效益的提高将有利于石油产业上游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工程建设:

纲要要点:(1)推进海洋工程建设:在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一章中,纲要指出要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

(2)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

评述:国家积极推进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将得以发展。纲要指出,“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现代海洋体系,突破海洋工程技术难关和大力建设海洋工程将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而海底富含石油资源,海洋石油开采的突破将明显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另外,为提升油气储备,纲要指出要加快利用深海非常规油气资源。未来海洋石油项目的资本开支或将持续扩大,致力于技术突破和装备建设。

3、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纲要要点:(1)健全生态保护机制:纲要指出将在长江流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开展试点,制定实施生态补偿保护条例,包括营造林,新增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治理等。

(2)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业窑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

(3)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程,大气污染物减排实施8.5亿吨水泥熟料和4.6亿吨焦化产能清洁生产改造,开展石化、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改造,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散煤清零。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以化工、有色金属行业为重点,实施100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项目。

评述:环保政策将严格管制化工产业污染排放,减污降排技术较好的龙头企业将受益。纲要指出,“我国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未来国家或将大力推进产能置换和技术改造,致力于低碳排放、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气体排放、低土壤污染物排放和低污染水体排放等。产能置换和技术改造等减污降排措施将提高化工企业运营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小企业生存成为问题。而减污降排技术较好的大型化工企业改造压力较小。另外,大型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承担改造成本能力较强。环境保护政策或将推进供给侧改革,落后产能遭到淘汰,产能向龙头企业集中,化工龙头企业或将受益于供需错配。

4、碳中和相关政策推进,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

纲要要点:(1)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纲要指出,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

(2)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

评述:碳中和相关政策将推进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纲要指出,“我国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减污降碳”。国家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支持部分地区和重点企业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进工业等领域低碳转型,和加大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由于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受到限制,高耗能企业新增项目准入条件将明显提高,落后产能将遭到淘汰。此外,碳指标申请将更加严格,碳排放成本的升高或将导致盈利不佳的小企业被迫退出。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或将持续推进。

我国将加快非化石能源项目建设和使用,生物基材料有望得到发展。纲要指出,“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国将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和使用,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水电和核电建设。化工大型企业也将响应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加大清洁能源项目投入。例如,中国石化大力发展氢能,2020年9月23日,拥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高纯氢气生产示范装置在高桥石化成功投产。此外,为推进减污降排,生物基材料等环保新材料有望得到发展。

5、推进集成电路领域攻关,关注半导体材料行业发展:

纲要要点:集成电路技术突破:纲要指出集成电路技术攻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集成电路设计工具、重点装备和高纯靶材等关键材料研发,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色工艺突破,先进存储技术升级,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发展。

评述:推进集成电路技术突破,半导体行业将得以发展。纲要指出,“我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我国要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半导体作为集成电路的主要元件,其技术发展和生产提高将成为关键。在推进集成电路领域攻关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半导体行业或将迎来明显发展。

6、投资建议:

(1)切实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国家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强油气运储能力,上游能源企业将加大资本开支,增强能源勘探、开发和开采的能力。企业盈利能力或将得到增强。

(2)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工程建设:为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突破海洋工程技术难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将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并且加快利用深海非常规油气资源,海洋石油工程将得到大力发展。

(3)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将更加严格,落后产能或将在检验中遭到淘汰,龙头企业能力较强有望受益于供需错配。

(4)碳中和相关政策推进,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碳中和相关政策将推进我国限制高耗能产业扩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供给侧改革。另外,非化石能源项目将得到积极推进,氢能等清洁能源或将得到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也将在减污降排进程中得到发展。

(5)推进集成电路领域攻关,关注半导体行业发展:我国将大力推进集成电路领域技术攻关,半导体产业或将得到大力发展。

04

建筑建材团队观点

基建投资相关:

十三五规划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表述有:“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

十四五规划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表述有:“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碳中和相关:

在十三五规划中,对于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表述为“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十四五规划中,对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表述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

此外,十四五针对资源节约利用,明确提出“事实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重大项目示范” 。

投资建议:

综合来看,十三五规划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稳增长、调结构的的关键作用,而十四五规划强调投资效率,更重质量。此外,十三五期间强调政府撬动,而十四五规划则强调市场主导的内生投资机制。刚性的中长期目标弱化,我们认为对于基建等逆周期财政工具的重要性有一定降低。PPP以及REITs等新型投融资工具对于投资的重要性将逐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强调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而十四五并无相关表述。意味着后续供给去化或更平稳,建材等企业经营将更为稳定。环保等表述中,十三五强调“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十四五并未点出具体行业;十四五对于碳排放的要求,强调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为辅的制度。而碳达峰在十三五期间亦有相关表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十四五规划中则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05

环保电新团队观点

生态环境更强调质量约束,碳减排摆在重要位置。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生态文明建设有5个约束性目标,其中单位GDP能耗、CO2排放减少13.5%、18%;地级市以上空气优良比率提高到87.5%;地表水III类以上达到8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与“十三五”相比“十四五”期间,生态环保方面的工作重点已从单纯的污染治理转变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上面,此外继习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后,单位GDP能耗、CO2的约束也摆在了优先且重要位置,后续要进一步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并将达峰行动有关工作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目标明确,光伏、风电依然是重要倚仗。规划纲要中针对新能源的发展提到,光伏、风电要大力提升;西南水电、分布式能源要加快;海上风电是有序发展;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对特高压、电网智能化及微电网,电力调节能力与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抽水蓄能与储能技术的应用提出了重点要求。传统能源转型方面,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和煤电灵活性改造。与“十三五”相比,以光伏、风电为核心的新能源装机将进一步快速提升,同时以特高压、智能电网、储能、火电灵活性改造的保障措施也将强有力的支撑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

制造业强国振兴,新能源智能车是重要一环。规划纲要中,突破新能源车高安全电池、高效驱动电机、高效能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智能车电池及其配套环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是在高效及兼顾安全性技术上,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智能化部分供应链如软、硬件方面,依然被国外卡脖子,需要我国进一步突破,实现该领域自主可控以及更强的竞争力。

统筹生态环保重大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推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特殊类型区域生态保护发展重大战略,具体工作包括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农业面源、船舶污染、尾矿治理,资源回收利用等工作。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生态补偿,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制定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已成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重点、难点,需要从责任划分、污染管控、设施建设、模式创新方面统筹兼顾。

根据重点区域及重点环境问题进行短板补足,强调高效资源利用大循环。PM2.5、O3、NOX、COD和NH3-N是重点管控指标,也新加入了CO2;环保基建主要提出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以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并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强调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达到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综上所述、新能源和环保是贯穿国民经济重点要素,新能源革命、生态环境保护等绿色发展方式也是未来的大潮流。我国需要在能源消费结构上作出巨大调整,在供给侧优化、循环经济及产业升级做出巨大努力,同时培养居民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06

机械军工团队观点

机械行业

十四五规划对机械多个子行业提供了更清晰的政策指引,我们分析梳理了相关受益的行业和标的。

1、工程机械行业:规划第四篇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双循环的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我们认为“两新一重”等新基建投资得到重点支持,工程机械上游新老基建投资升温,工程机械行业的成长性加强。国内“十四五”期间有望新增一批大型基建项目,并将加速批复落地。此外,5G铁塔、特高压、充电桩、轨交建设等“新基建”实际上同样需要传统基建先行。资金方面,政策支持明显,专项债实际规模高于预期,有望从投资面拉动工程机械需求的增长。

展望未来,国内工程机械销售将维持稳健增长,增速在高基数基础上逐渐降低;海外业务回归高增长,海外收入占比有望提升。对比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龙头,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还很低,海外收入规模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海外业务布局较早,基础较好的三一重工等企业,有望获得较高成长;中联重科等公司受益于后周期产品更新换代高峰,业绩高增长有保证。

2、高端制造与制造业升级:规划第三篇第八章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

国产工程机械液压泵阀等零部件近几年开始快速替代进口产品,未来空间仍然广阔。高端机床、注塑机等行业需求已经显著复苏,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3、半导体设备等科技制造领域:规划第二篇第四章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在集成电路方面,规划在专栏2原文提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前沿领域要攻关突破。我们认为直接有利于中车时代电气的IGBT芯片业务的进步发展。

4、轨道交通设备行业:规划第三篇第十一章提出,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对于轨交设备领域,我们认为轨交是中国制造成功升级的代表性产业。十四五期间体量的增长不会太多,重点在提升质量,补齐短板,巩固领先优势,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中国制造的排头兵作用。

5、油气设备与油服行业:规划第十五篇第五十三章提出,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能源安全战略,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

对油气设备与油服行业,我们认为在能源安全战略下,中石化等上游企业加大资本开支,页岩油气开发力度有保障,压裂设备及油田服务需求有望维持快速增长。我们看好国内页岩油气大开发及海外市场复苏双驱动,全面看好油气设备与油服板块。

军工行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及国防军工的相关内容明确了国防建设的目标,并为提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国防现代化、实现富国强军指明了方向。

1、国家所处的复杂发展环境使国防建设目标明确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在此情况下,国家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十四五阶段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这与此前国防建设新三步走目标一致:2027建军百年目标,2035现代化,世纪中叶建成国际一流军队。

2、提升科技创新

国家提出加强科技前沿领域公关,其中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等内容,大多由军工集团及相关产业链上的参军企业承担。军工生产单位在承担国防武器装备研制任务的同时,在科技创新领域同样是国家的王牌部队。在中国科技发展越来越依靠自主研发的当前和未来,军工集团、军工科技将继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纲要还提出高科技企业有望享有研发支出税收优惠,保障央企研发投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加强自身的研发水平,国家才有可能在各领域缩小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差距并进一步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国防建设及高科技领域为避免受到国际采购的掣肘,研发制造及配套实现自主更是重中之重。纲要中提出的方向,能够有效为科研工作赋能,加快国内科研水平的提升。

随着创新项目的落地和推进,军工集团及其他军工企业参与高技术项目的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订单并享受一定利好研发的政策。

3、推动产业升级

纲要关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提及重大技术装备包括邮轮、大型LNG船舶、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的研发生产,C919、ARJ21的系列化,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关键材料、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CJ1000的研发推进等。

大国重器是国家国防实力更是工业水平的体现。从推动产业升级角度,利好承担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的核心企业。邮轮、大型LNG船舶、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的研发生产目前主要由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等企业承担。C919、ARJ21涉及整机生产以及分系统、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相关单位包括中航西飞、中航沈飞、中航机电、中航电子等多家企业。两机产业链主要涉及主机厂航发动力,系统单位航发控制,以及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航亚科技、三角防务、应流股份、西部超导等。

4、加快国防现代化

纲要提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与通信、电子等高科技领域相关,信息化建设在未来更要加强国内的独立自主。国防信息化建设加速,会推动电子装置市场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战争尤其是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实现军队的全面信息化以及军队的核心战斗力,国防信息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

国防信息化的产业链主要包括雷达、卫星导航、信息安全、军工通信等多个领域,涉及标的较多。国防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中,我们认为核心方向上的龙头标的增长具有更高的确定性。

5、实现富国强军

纲要提出要促进军事建设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有机结合,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发展战略需要。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军民统筹发展,推动军地科研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重点产业发展。

我们认为,国防军工行业的短、中、长期发展逻辑分别为国防建设提升、国产化替代及军工技术民用,以及国际军贸市场。在经过短期先进装备在数量上的补足,满足国家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基本要求后,国防军工行业企业将会向民用领域延伸。从国家发展角度,这样也能更好的实现技术通用及避免科研投入的浪费及重复建设。从该角度,看好产业链上游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以及上中游部分通用性技术的企业。

07

汽车团队观点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我国汽车消费进入成熟期,长期复合增速中枢2%-3%,以电动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技术将开启行业第三轮朱格拉周期。

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国内汽车消费进入成熟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十四章“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第一节“全面促进消费”中明确提出:“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进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我们认为这和中国汽车普及阶段相对应,预计我国乘用车现阶段渗透率接近30%,参考日韩汽车普及历史,我国汽车消费分别对应了日本上世纪80年代和韩国2000年以后的阶段。未来中国汽车消费全面进入成熟期,渗透率进一步向50%提升,日韩可比期内乘用车销量增速中枢2%-3%左右,行业将从新车销售的高增速期进入成熟稳定期。

新能源汽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以电动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技术将开启行业第三轮朱格拉周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节“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中明确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判断:类似2012年SUV渗透率至10%左右后驱动汽车行业第二产能周期开启,预计2022行业将再次进入去库存阶段,届时电动车渗透率达到10%左右,以电动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技术有望成为行业下一轮朱格拉周期的重要抓手,并开启行业第三产能周期,参考了行业上一轮产能周期中SUV的渗透率曲线,我们认为下一轮周期朱格拉周期开启后电动车新车销量渗透率有望达40%-50%。电动智能车将成为产业体系新的支柱,同时也将成为战略性新技术落地的重要终端和场景。

建议关注乘用车中电动化转型积极、车型周期强势的个股,电动智能车的本质是供应链的升级和重构,建议关注具全球供应研发能力,卡位电动智能优质赛道的零部件龙头。

08

计算机团队观点

在数字经济方面,十三五规划中的提法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包括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规划中提出了八个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在十四五规划中的提法是“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包括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规划中提出了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和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7.8%提升到2025年10%。相对于十三五规划对网络经济的强调,十四五规划强调了更全面的数字化建设。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未来5年需要突破关键数字技术和关键应用场景,关键数字技术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要加强布局,支持开源。规划中关键数字技术聚焦非常明确,一方面解决“缺芯少魂”问题,另一方面在未来技术竞争中抢占高地。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提出了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其中“上云”是指推行云计算、云服务;“用数”是指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力度。规划提出的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主要强调未来在更多场景更深入的实现数字化,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规划中提出的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包括: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及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政务。在诸多新兴领域加强规则、制度和法律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从十四五规划涉及的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来看,未来5年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减,行业有望继续维持稳定增长。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政府优先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大数据应用产业有望迎来较快发展。

09

电子团队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第二篇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主题,包括5个章节,分别是: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提到的关键核心要点包括:

1、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3、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5、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个世界,两套系统:G2时代下的国产替代和智能创新。中美G2的大国博弈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和创新浪潮将是未来科技行业的核心主轴。(1)国产替代:随着美国对于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中国企业的持续打压,以华为为首的中国科技企业正在逐步在零部件供应链、半导体供应链、操作系统等方面推进国产替代。(2)智能创新:未来5G时代是万物智能的时代, 5G+AICDE(AI、IoT、Cloud、Data、Edge)将激发产业级互联网海量的应用空间。

电子行业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半导体设计龙头、苹果供应链、面板/MLCC、安防。

10

通信团队观点

1、《十四五规划》中,涉及通信关键词包括“通信网络、5G、网络安全、量子通信”等,涉及要点包括:

量化5G普及率,强调构建5G应用场景: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规划中不仅强调了5G在C端的应用渗透率,同时强调推进5G在B端垂直行业的应用,我们认为,十四五将是我国5G应用落地的关键时期,将带动包括运营商、IDC、物联网以及行业专网等5G应用板块进入景气周期。

2、再提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

过去物联网、通信系统等建设,一般由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以及行业企业进行投资推动,而如今强调将物联网感知层、通信系统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这将带来诸多好处,包括:建设标准的统一、建设资金的增加、建设效率的提升、建设风险的分散。因此我们认为将对通信行业整体形成利好,其中主设备商受益显著。

3、加强网络安全: 规划提到,健全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能力。构建保护数据要素、处置网络安全事件、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协调合作机制。

网络安全是我国的国家战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的重要度日益提升,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网络安全相关投资将继续同比保持快速上升,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需求。同时随着5G网络的持续铺设,以及5G带动的互联网流量需求的快速提升,网络安全相关需求将加速上升。

4、量子通信:规划中4次提到“量子信息”,此外提及“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科技”关键词。

我国已率先实现了通过量子秘钥分发达到加密传输的量子技术应用,并在全国建成了主要的量子通信干线。因此十四五规划提到量子技术,强调的是我国要进一步拓展量子技术在计算、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以提升我国量子技术的领先性。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团队一直在量子秘钥通信应用、量子纠缠态研究等方面保持领先,关注国盾量子。

总结:十四五规划中,多次提及通信关键词,通信行业作为国家的信息建设的基石,行业景气度有望得到提振,包括:通信设备、物联网模组、运营商、专网、IDC、网络可视化、量子通信等。

11

医药团队观点

1、创新驱动&新兴领域

创新驱动不动摇,医药前沿领域攻关进一步加强。规划要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十三五时期的15%提升至十四五时期的17%,重点提到生物医药等生物技术行业。在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中强调了脑科学与类脑科学、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有望加速发展,监管完善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本次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同时,十四五规划还提出探索在线医疗等领域监管框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我们认为,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进一步完善,行业得以规范化加速发展。

多次强调养老行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内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进程可能会加速。不完全统计,十四五规划中,“养老”一词出现41次,足可见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医药行业在养老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认为未来其潜力有望得到释放,值得重点挖掘。

2、十四五规划清晰明了,破除顽疾稳中有变

“十三五”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十四五规划意在破除顽疾。“十三五”以来,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的政策改革逐步形成系统性制度建设,集采扩面及控费手段多元化,正逐步形成新政策周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十四五规划意在进一步破除顽疾。此外,疫情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疫情叠加新政策周期,将引发医药产业深度变革,有望带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内循环+内外双循环”新机遇。我国的医药卫生系统在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疫情也将对未来的医改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治也将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一阶段的医改将着力推动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三医联动,继续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本次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这些与2020年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规划基本一致。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十四五规划稳中有变。(1)“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被列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首位,对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首先,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其次,公立医院建设强调了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以及绩效考核改革等。(3)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是医改中的一块硬骨头,以公立医院考核指标为导向,给公立医院管理提供方向。(4)分级诊疗:分级诊疗体系是医改的目标,目前面临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资源分布不均两大问题。十四五期间,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区域和机构的建设会加大力度。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力量,一方面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总供给,弥补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一方面通过优质资源辐射效应,带动医疗资源贫乏和落后地区的医学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布局。(5)医保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统筹区域从县级、市级上升到省级,意味着百姓就医公平性大幅提高,也意味着医疗需求会增加。(6)医保报销: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希望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作用,提供更完善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老百姓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7)商业保险:商业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希望能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服务保障需求。

3、投资建议

“内循环”+“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供给侧改革依然是主线,强调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新增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医药领域,“内循环”+“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中已经前瞻性提示并详细梳理了相关的投资机会。1)充分释放内需潜力的国内大循环细分方向:医保相关政策频出,进一步对依赖医保支付的细分品种带来冲击,基于医保支付释放需求的视角也随之发生调整。消费类医药、民营医疗企业、医保免疫品种、进口替代逻辑较强的创新药和高端器械贡献卓著,存量市场开始进一步向增量市场扩容,有望持续释放强劲内需潜力。2)通过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细分方向:中国医药行业逐渐具备全球竞争的能力,打开成长天花板。例如部分创新药产品已经可以license out,享受全球市场权益分成;CXO行业凭借国内完备产业链优势以及工程师红利,承接全球产能转移,有望诞生多家全球第一梯队公司。此外,在新冠疫情期间,国内防护类耗材、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出口受到明显拉动,品牌力和竞争力得以显著提升,未来将持续参与全球竞争。基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链优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进一步明确。

12

社会服务团队观点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完善邮轮游艇、低空旅游等发展政策。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集散体系,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

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免税政策一直是承载着国家吸引消费回流的战略任务,2019年中国人海外奢侈品消费1052亿美元,国内奢侈品消费仅475亿美元,为此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免税体系,不断放宽政策条件,意图在疫情导致国际消费格局大幅变化的背景下吸引更多的海外消费回流.2020年海南离岛政策大幅放宽,在上半年疫情导致三亚免税店停业近一个月的不利背景下,离岛免税销售额2020年全年达327.2亿,同比大幅增长127%,政策效应明显。

目前我国在内地市内店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免为代表的仅针对外国游客,采用“店内买单,口岸提货”模式,在口岸隔离区设立专门提货点。另一种是以中出服为代表的出国人员回国180天内凭护照购买。我们认为十四五规划中的免税店政策也将区别于现有的这两种政策,创造一个全新的免税购物模式。免税行业仍将在十四五期间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

13

风险提示

通胀超预期,货币政策收紧超预期,全球疫情再次扩散。原油价格波动风险,环保风险,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技术提升不及预期风险。

文章来源

本报告摘自:2021年3月14日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十二大行业联合解读十四五规划——总量与行业联合研究报告》

2021年3月14日 21:36
浏览量:0